阅读历史 |

第201节(2 / 4)

加入书签

板打狗,另外两个老板绝对不会揍猫。

这就是女人该死的直觉。

也是这个认知,导致两人每次发展下线,眼前总会浮现老板让她们承担全部责任的画面。

没错,老板说担责,作为爱瞎琢磨的她们一致认为老板话里有话,老板其实表达的是全部责任。

林北交代完事情,留下一句话:“我尽量每天傍晚过来一趟,如果有人有意当业务员,他们可以来店里等我。”说完,林北离开,拐个弯去了乾山安平街道办事处,扛着铁锨赶往杂货店铲雪的陆江河抬起胳膊吆喝,他没听到。

停好自行车,林北冲进办公室,问:“池主任,我要招临时业务员跑业务,你给介绍吗?”

正在读报的池午柏视线依旧留在报纸上,淡定说:“你找孔国贤,他凑不齐人,你就想到我了。”他把报纸翻了一个面,抖了抖报纸,“说吧,还差几个名额?”

林北自来熟拿了一份报纸,找一个空位置坐下:“我到店里办事,顺路来这里,过一会到望湖街道。”

池午柏快速折报纸,他迟疑一下,折屁的报纸,撂下报纸,急吼吼召集手下到里面的会议室开会,离开之前,不忘再三叮嘱林北等他。

177

会议室内。

开水注入搪瓷茶缸中, 几团蜷曲的茶叶翻滚的厉害,过了一会儿,轻轻摇晃伸展身体, 一缕缕茶香弥散开来。池午柏沉寂的眸中被点点绿意点亮, 声音浑厚而响亮:“咱们这儿情况特殊, 你们比我清楚各家情况,就由你们推荐人选。”

众人立刻有了精神, 争抢着喊出名字, 有点儿大卖场的味道。

乾山安平街道最大的特点是多民族杂居, 毋庸置疑,汉族人口最多, 回族、满族、畲族人口也不少, 剩下的常住人口是解放后迁入的其他少数民族。

新迁入的少数民族住大杂院或者窝棚,隔一段时间, 本地人与少数民族起一次冲突,一旦社区或者街道办介入不及时, 一准发展成械斗。

53年, 56个民族被确定下来,中央、省里、市里努力了十年,杂居在一起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不仅难以融合, 矛盾还日益激化,64年开始,上面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其中一项政策影响到乾山安平街道办的人员构成, 蓝、盘、撒、娜等特别的姓氏出现。

少数民族人口基数不大, 进不了街道办,可以预料到进入街道办的少数民族干部都有怎样的背景。

和平时期, 同一种族内斗不断,一旦遇到好事,他们不约而同抱团为族人谋取福利。

汉、回、满、畲族争抢着提自己族人的名字,记录人名的池午柏放下钢笔揉眉心,有心训斥他们,可他们没提品行不好的人,就这么算了,他憋屈。

大专毕业,他被分配到区里,区里也接收了他的档案,他意气风发到区里报道,领导碰巧到大厅溜达,一个办事员走到走廊尽头喊他过去办理入职手续,领导突然叫住他,说他姓氏特别,他腼腆说池是朝鲜族姓氏,领导和蔼和亲说要给他安排一个好的去处,他就这么戏剧性的当了乾山安平街道办主任。

有几次,他本能升到区里,被当年的老领导压了下来。

池午柏喝了一口茶水,继续写名单。

其他人离开,他独自翻阅乾山安平街道人口档案备份资料,将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圈出来,把没有犯原则性错误的无业者誊写到名单上。

干部们先于池午柏一步出来找林北打探业务员具体做什么,池午柏拿着名单出现,正巧听到林北说:

“预售生姜红糖和桂花红糖,提成和销量挂钩。”

没给干部们消化新事物时间,林北问他们:“居民生活水平提高,最直观反映在哪些方面?”

干部们:“???”

是他们不思进取?还是这家伙文化程度高?咋无从下手哩?

林北双臂搭在桌子上,探身分析道:“假如你家有电视、冰箱,他家有收音机、自行车,我说你家生活水平比他家好,”见有人不赞同,他笑着说,“你们可能反驳我,说他家财不外漏,不稀罕买那些有的没的,但是你敢保证你一辈子不买电视、冰箱吗?我敢保证我们步入到二十一世纪,你至少买一样。”

“人家早你十年、二十年买电视和冰箱,早早的摆脱了通过书面信息了解社会和世界,提前享受冰箱带来的便捷。

所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物质生活的多样化,生活的便捷化。”林北长篇大论一顿输出,多数人认同了他的说法。

也有人不认同林北的说法,徐达峰就是其中之一:“钱都花出去了,倘若遇到啥事情了,那就抓瞎了,所以说钱得攒起来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
刚刚认同林北的人开始反向倒戈:“只要想到我手里没钱,这心啊就开始慌了。不行,不能掏空家底买大件,得攒起来应急。”

林北没跟他们杠,也没逼他们非得认同自己的观点,以跟他们唠嗑的口吻,随口说:“有一个笑话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